因為網路上找不到文章,所以親手打上,希望可以留下一點資料在網路上
此篇因為簡短又有足夠的介紹,是篇好文--->文章來自瑠公農業產銷會訊 69期 2012/09
文章取用如果有問題,在下會刪文
咖啡豆與大家的美好關係
作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,全球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,在這個年產值超過20兆台幣的驚人產業,咖啡是僅次於石油之外,全球最大宗的交易商品!
文○曾淑莉
喝咖啡的文化,近幾年在台灣變得愈來愈常民。街頭巷弄之間,不僅連鎖咖啡、精品咖啡館林立,就連開店密度居於全球之冠的便利超商,也愈來愈體恤咖啡一族的悠閒。除了外帶服務之外,還另闢座位區,讓想要忙裡偷閒喝杯咖啡的民眾,也能舒服地尋得一個舒適的空間來品味咖啡。
人手一杯,不分年齡,雖然並不建議還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也成為咖啡的消費族群,但風行所及,似乎也影響了年輕一代的喜好,品咖啡與酗咖啡的界線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隔。當普及度愈來愈高,對於咖啡豆的需求也相對提高。
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
市面上的咖啡主要為阿拉比卡(Coffee Arabica)與羅布斯塔(Coffee Robusta)等兩個原種。其各自又可再細分為更多的品種分枝。(取自維基百科http://wikipedia.tw/)
咖啡豆及咖啡期貨的交易種類,皆以阿拉比卡(Arabica)及羅布斯塔(Robusta)二種為主。阿拉比卡(Arabica),品質佳,產量低,需要許多的照顧,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也比較嚴苛,但在全世界咖啡的市場佔有率約70%;羅布斯塔(Robusta)適應力強、產量大、抗蟲害,但品質及風味稍差,主要用途為混合及作為即溶咖啡的原料,全世界咖啡的市場占有率約30%。
咖啡生長地帶
咖啡生長區域大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環狀帶,被稱為咖啡帶(coffee zone)。因為該區較多富含肥沃的有機質,還有火山灰質土壤,平均氣溫在15~25度左右,平均年雨量在1500-2000公釐之間,無較大溫差,故而能成為理想的咖啡生產地。
優良的阿拉比卡咖啡種植地通常在亞熱帶區域海拔200公尺到1200公尺之間;赤道地區則在海拔1200公尺至2100公尺。早上要可以曬到太陽,午後要可以遮蔭。符合這樣條件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咖啡種植在大樹底下,否則就是種植區下午要雲霧繚繞。
台灣的咖啡產業
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,北迴歸線經過嘉義、花蓮一帶,夏季有西南氣流,將太平洋的暑熱與濕氣帶進台灣,所以帶來高溫與豐富的雨量。整體而言,台灣在經緯度與氣候類型,都算得上是屬於咖啡帶的一份子。
咖啡適合於均溫25度左右的環境,所以台灣各地都有種植。但有形成規模並達到營業條件的,西半部有南投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,東半部則為花蓮、台東。
有機咖啡的消費市場
嗜喝咖啡的族群,通常以咖啡產地或咖啡沖煮及調味的型式來決定個人的喜好,雖然已有為數不少的店家提供有機咖啡的選擇,但真正在意咖啡來源是否有機的消費者還是少數。有機咖啡除了代表種植的方式,通常也與栽培環境的純淨天然做了連結,不主張濫伐林地已取得大面積栽培,保有樹蔭下栽種、豐富生態物相、昆蟲鳥類棲息地,所以,也是未來咖啡市場可能發酵的話題。
咖啡豆種類 最佳賞味期限
未經烘焙的咖啡生豆 1-2年
烘焙完成的咖啡豆(煮Expresso用) 3星期左右
烘焙完成的咖啡豆 30~45天
(Expresso之外的其他煮法)
磨成粉的咖啡豆 5~10分鐘
咖啡豆必須保存在良好的環境條件才能有上述的壽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