嗯~~

 

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曾銘宗力拱國內金融業打「亞洲盃」,今年以來開發金控 (2883) 併萬泰銀行 (2837) 、元大金控 (2885) 併韓國券商,顯示金融業已開始有動作。

曾銘宗幾度強調,台灣的金融業布局亞洲有急迫性,事實上也確實如此,相較於日益茁壯陸銀或其他東南亞指標銀行的規模,台灣銀行業僅有3家總資產列入全球前200大,沒有1家晉升前100名。

根據金管會蒐集的資料,如果要排名全球前百大,總資產要有2000億美元以上、換算新台幣超過6兆元,以去年底台灣金控總資產4.251兆元來看,還有逾4成的空間。

業者認為,與其到各國一步一腳印地設立據點,整併是擴張資產規模最快的方法;但站在股東的立場,長期資產報酬率(ROA)也得兼顧,因此能提供長期報酬率與壯大資產的併購,自然是各家金融業者所期盼的。

在主管機關已明確表態,期待國內金融業者壯大資產規模及資本強度下,未來幾年金融業保留現金、改發股票股利,重要性可能逐年增加,對現階段還處游資極盛的金融環境來說,金融業要增資不愁沒有金援,只怕沒有「Story」(故事)。

舉例而言,中信金控 (2891) 連併日本東京之星銀行及台灣人壽 (2833) 、國泰金控 (2882) 旗下國泰世華銀行及玉山金控 (2884) 旗下玉山銀行各分別吃下新加坡銀行(SBC)及聯合商業銀行(UCB)主要股權,被外界正面視為有效的資金運用,就不怕沒有併購銀彈。

在區域型國際銀行例如星展銀行、Maybank及HanaBank都以子行模式擴張海外據點下,台資銀行如果還是用一個分支機構一個分支機構的「一步一腳印」,就好像是「手槍對上機關槍」,恐寡不敵眾,可以想見,未來將有越來越多有資本實力的國內金融業者,會趁此波新興亞洲市場動盪之際,以併購加速布局。

不只銀行業,證券業也是如此,目前國內證券業淨值達200億元以上者有8家,最大的元大寶來證券淨值甚至超過900億元,雖比起中國大陸龍頭券商的中信證券,仍有約5倍的差距,但至少不若兩岸銀行業差距懸殊。

過去元大寶來證資本適足率都有500%以上水準,是法規規定下限150%的3倍以上,凱基證券去年第3季底的資本適足率也有350%以上,其他大部分券商資本適足率也都超過250%至300%,都有資本過剩的問題,過去礙於台股業務動能急縮、轉投資海外又受限額影響,金控旗下的券商不少都是擔任減資上繳母公司,支援其他子公司業務發展,一旦開放了轉投資限額,券商將更有空間對外啟動併購,帳上資本將從「包袱」變成「資產」,發展前景不輸銀行。

 

引自--http://tw.stock.yahoo.com/news_content/url/d/a/140302/1/4af9r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賽金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